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科技教育司 > 科技创新
河南激活科教兴农新动能
时间:2017-04-10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文章作者: 【 字体:  】 打印本页

  “有了县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麦田管理都是提前下手,前两天刚下过一场小雨,现在正准备组织社员开展叶面肥的喷施。”近日,正在田间观察小麦长势的河南省滑县万古镇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提起县里的农技员不住地夸赞,“种地有科技指导,心里踏实,种着放心。”去年杜焕永通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在种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农业科技的运用。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河南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河南省农业部门围绕着发展“四优”推进“四化”,正大力推行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汇聚全省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和农技推广力量,形成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能。

  “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和建设,河南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体系虽已较为完备,但还不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主要问题是创新、推广、应用各环节衔接不紧密,特别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多年为农业专家服务的河南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副调研员李洪岐向记者介绍,“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科教兴农工作机制,用足用活用好现有科技项目资金,有效整合全省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和农技推广系统力量,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一盘棋’。应该说,构建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

  “一”——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每个首席专家团队对接服务一类(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帮助集群优化原料基地建设,合力推进龙头企业科技进步,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据了解,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以35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和企业等单位为依托,有首席专家11人、岗位专家42人、综合试验站站长33人,涵盖小麦、花生、大宗蔬菜、大宗水果、肉牛等11个农产品产业,基本覆盖全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产品从产地到餐桌、从市场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各个环节。

  “人勤春来早,春来人更勤。”在豫北滑县绿油油的麦田里,河南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余斌正带领着专家查看苗情。他对记者说:“横亘在全省小麦生产实现‘十三连增’面前的是‘卖粮难’‘卖不上好价’等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省内大宗农产品供求关系结构性紧缺的局面。长期以来科研与生产中以产量为中心的思路和做法必须改变。”

  余斌介绍,下一步要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运行管理机制,及时调整科研创新方向,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成为创新驱动“先遣队”、科教兴农“播种机”、人才强农“排头兵”。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手牵起农业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另一手牵起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促进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拧紧创新与推广的紧密联结,让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既高产优质,又能卖上好价钱。

  当前,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已做了有益尝试。围绕推进农业技术体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加工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以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组建了“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小麦产业升级,实现优质高效发展。

  “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每个岗位专家至少联结服务三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共享科技资源和信息,共用科研智慧和成果,协同培训人才和推广技术,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样板。

  在永城市薛湖农技推广站,记者见到了正在这里考察农技推广工作的河南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张广建,虽然他到这个岗位上还不到一年时间,但说起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作却如数家珍:“近年来,全省相继建成了1031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每个农技推广站建有350平方米以上的统一标准业务用房,配备了农业科技服务车以及相应的检验检测、办公、培训等设备,普遍建立了‘农业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网络,对全省粮食、油料、蔬菜及畜牧、水产品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在豫东项城市国福农机合作社内,合作社理事长年国福正为返青后的麦苗长势而高兴。“种那么多年地,经常听农技专家指导,对小麦各阶段的生长情况都比较了解了。”1994年开始大面积承包土地搞种植的年国福是种地“老手”,每年他的收入都还不错,“现在合作社周边又建起了农技推广站,遇到田间难题找专家更方便了。”年国福笑着说。

  张广建介绍,现在有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这个强大后盾,通过共建一批人员稳定、实力领先、特色鲜明、辐射覆盖广的试验示范基地,可以更好地发挥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向创新体系及时上传行业需求,另一方面向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下推新技术新成果。

  据了解,河南省将不断推动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目标,加强实践探索,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办成公益性服务的“主阵地”、聚集专家教授的“大本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试验田”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大课堂”。

  “五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站长至少分类联系服务五名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至少分类服务五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农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提出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全程服务,充分发挥“两新”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谈话真是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河南省农业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吴秀云,这位从事了8年农民培训工作的女同志与记者聊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时激动不已,“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起步于2012年,至去年底共培育31.68万名各类职业农民,预计到‘十三五’末这支队伍总人数将达到100万以上。”

  在基层从事30多年农技推广的高级农艺师、项城市农技推广站站长王立华告诉记者,对于培养成功的新型职业农民一般种植规模都比较大,农机设备齐全,他们对农技也比较有研究,什么时间段对农作物如何管理,一般做得都比较好。

  如今,杜焕永经常跑到离合作社不远的滑县万古农技推广站寻求农技指导。“有专家指导着种植,一方面减少了农资投入,另一方面注重了病虫草害防治,这几年农资成本不断下降,粮食产量却年年上升。”杜焕永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

  “总的目标是通过培育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发展技能、创业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吴秀云说,现在有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广大农技人员的支持,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等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农村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不断推进河南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当前,河南省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正如一条完整的链条,有力地串起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广体系、应用体系,打通了科技创新推广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的通道,澎湃起科技教育引擎强大的动能,为推进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智力支持和持续动力。